在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“2019(第十七届)水业战略论坛”上,E20环境平台董事长、首席合伙人,清华海峡研究院E20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傅涛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及分析表示,中国水产业已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将掀起第三次发展浪潮,进入精细服务时代。
水产业发展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
回想环境产业十几年的发展,基本一直都是高歌猛进。而到了2018年,一路飙车的环境企业被踩了“急刹车”。受规范PPP业务及金融政策收紧影响,环境行业整体业绩出现下滑。环境企业似乎进入了低谷期。水产业作为环境产业发展的先驱和代表,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环境产业的缩影。
回忆起近20年的水产业发展,傅涛认为,应该是从2003年起步的。
2002年底,原建设部发布了《关于加快市政公共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》,总结了水产业改革的经验,明确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,终结了多年来市政公用设施是否能够进行市场化的争论。
2003年,中国城市水产业改革进入了市场化元年,其后的水产业改革称为水产业市场化改革,次浪潮开始兴起。
据傅涛介绍:次浪潮是特许经营下的BOT(build-operate-transfer)引领的。即通过建设—经营—转让的方式,让企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,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。在这个过程中,政府与企业更多是垂直关系,即政府授权企业独立建造和经营设施。很多龙头环境企业都借助这股浪潮发展起来,如北控水务、首创股份、光大国际等。
第二次浪潮是通过三大“十条”(气十条、水十条、土十条)带动的。继“气十条”后,2015年“水十条”发布,环境产业从点状治理走向面向效果的时代。
通过PPP(Public—Private—Partnership)的兴起,大量的工程性项目上马,掀起了巨大的投资浪潮。在这个阶段,企业和政府是合作关系,通过共同出资更强调政府与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。
然而,这股助力来得快去得也快。随着2017年底《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92号文”)的颁布,2018年,财政部对不规范项目清退出库,地方政府“去杠杆”,有些省份开始叫停PPP项目,许多环保PPP中标“大户”陷入财务困境。 “变化的市场环境让行业更明确地意识到:经营是本质,长久的助力还是经营性的资产。”傅涛认为,在这个时间节点,水业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,也意味着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,水产业将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。

市场规则发生变化
第三次发展浪潮与之前有什么区别?
这个阶段很多规则都发生了变化。
,单元市场的萎缩。“我们会发现,很难再找到十万吨以上的BOT水厂招标项目,大规模的垃圾焚烧项目也越来越少。”傅涛有些调侃地说,“经过多年的发展,环境产业内好干的活都干完了。”
第二,成熟的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。傅涛解释说,除了市场本身成熟之外,目前由于很多其他行业利润较低,大量企业看好环境行业发展,也开始涌入该产业捞金,不仅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也致使行业毛利率越来越低。
第三,新增市场的风险。傅涛表示,气十条、水十条、土十条所覆盖的领域,目前只有不到30%可直接计入产业供给的范围,未来很大一部分需求还在陆续释放。但新释放的绝大部分需求并非市场需求,尚没有清晰的财务支撑。如黑臭水体治理、地下水修复、土壤修复、区域性大气治理等。
第四,系统市场的困境。傅涛认为,目前较热的,类似黑臭水体治理、海绵城市等话题,都是从感知角度给出的定义,但这些市场都需要系统设计,需要与管理、产权、社会生态,甚至哲学等进行融合,系统推进;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个企业来完成。如果行业还习惯于在点上发力,就很难推动系统市场。
面对行业面临的种种困惑,傅涛指出,目前的现状是:“领跑的大企业感觉增长乏力,按原来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。2019年大多数企业都调低了增长预期;同时,由于大企业的让位,很多中小企业短期内获得活力释放。但问题也很严重———不仅融资难,创业创新的门槛也在明显提高,困扰企业从小做大的瓶颈越发凸显。”
因此,傅涛指出,水产业将掀起第三次发展浪潮,迎接服务业特性的回归,水产业将进入精细服务的时代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水环境治理企业必须与政府、工业企业一起认真的尝试改变边界。一个有责任的环境企业,要界定法律责任的同时,也要主动为甲方分担风险,分摊责任。水产业不再是代工厂,不再是雇佣军。未来要求环境企业能主动对接绿色转型,融入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;环境企业将成为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。
“与很多企业和行业不同,环境企业只有利于社会、利于生态,才能更好地生存。所以环境产业是敢于算大账的有伟大情怀的产业。伟大强调的不是千亿级的盈利目标,而是企业服务于社会的情怀。首先从别人的利益角度出发,才称得上伟大。”傅涛总结说。